發布時間:
2020-09-16
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
新華網
鐵門、大院、廠房——如今的永大路32號還能看見鋼構廠留下的工業痕跡,只不過已變身為綜合體育健身中心。
在8月底發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 層 面)(2018年-2035年)》中,提到“鼓勵利用老廠房、舊市場、地下空間等建設體育設施”。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不止一次發文鼓勵利用老廠房等建設體育設施。在北京,也已經存在不少從老廠房改建而來的體育設施。記者走訪發現,它們無一例外都受到市民的歡迎,但在疫情之后,它們生存狀況各異,這些體育設施的經營者希望,在鼓勵之外還能得到更多幫助。
■受歡迎
一個場館滿足全家人需求
永大路32號坐落在南六環與大廣高速夾角處,附近原先是黃村鎮埝壇工業區,現在叫大興生物醫藥基地。這個大院以前是華光宇鵬鋼構廠,工廠騰退后,大院被打造成了綜合性的體育健身設施。
記者在上周日下午到訪,停車場已基本被停滿。大院中占地面積最大的單體廠房,據介紹超過1萬平方米,叫做紅松果體育TSC運動中心。跟著人流走進運動中心,立刻就能感受到原先廠房留下的開闊空間。一身籃球運動裝扮的小豆拍著球,一邊往前跑,一邊回身招呼著落在后面的爸媽,“你倆快點兒,課就要開始了。”
像小豆這樣的籃球少年,同一時間在此接受訓練的有百人左右。“這里的培訓,籃球應該是最多的,好幾塊球場。”小豆爸在場地邊找了個長凳坐下,看著孩子訓練,小豆媽則揮揮手跟父子倆告別,去一旁玩起了迷你保齡球。
除了籃球,碩大的廠房內,還容納了蹦床、排球、攀巖、射箭、足球、多米諾骨牌、滑雪、健身等二十多個運動項目;“我們住得不遠,今天主要是為了陪孩子。我沒帶球鞋,平時我自己也會過來打球,孩子他媽也會過來健健身。”小豆爸說,這一個廠房內的健身項目,就能滿足全家的需求。
一個小時的運動后,小豆大汗淋漓,他喝了幾口水,就跟小球友們又跑遠了。“孩子們說,那邊的足球場在鋪新草坪,過去看看,等鋪好了可以去踢球。”對小豆爸這樣的大興區市民來說,這樣一座綜合性的大型體育設施,意味著不用進城,就能一站式滿足健身需求,“真挺難得”。
■追新潮
攀巖冰壺小輪車樣樣不落
東南五環內化工路附近也有一個工業大院,這里原是兆豐陶瓷廠廠區,現在是垡頭體育文化產業園,規模比永大路32號院還大。
上周六下午,記者一走進院門,就聽到了引擎的轟鳴聲,隔著鐵絲網,看見速度與激情的戲碼正在卡丁車場上演。兒童樂園、水上樂園、蹦床館還有大型綜合體育場,院里樣樣不差。
占地3萬平方米的室內綜合體育場,叫a黄色片體育綜合體,里面包含了30余種運動和娛樂項目。除了常見的足球、籃球、網球、羽毛球、棒球,一些剛被國人熟知的項目,這里也有。比如剛被列入夏奧會正式項目不久的攀巖,北京夏奧會才成為正式項目的小輪車,將在北京冬奧會上被重點關注的冰壺等。
“現在的潮流,單一項目的運動設施,很難滿足市民的需求了,像我們這種大型綜合體,更受大家喜愛。孩子來玩小輪車,爸爸去打籃球,媽媽打羽毛球,老年人還可以玩冰壺,各取所需。”国产黄色片體育董事長董曉飛是體育人出身。曾是什剎海體校武術專業運動員的他,從北京體育大學畢業后投身體育產業。當初看重化工路上這個廠房,主要是因為其寬敞的空間。“一般情況下,羽毛球要求層高是9米,籃球要求不低于7米,網球是不低于13米。12.8米,攀巖就可以承辦國內比賽。”董曉飛說,這個廠房13米的高舉架讓這些運動都能達到較高標準。
經過一番精心改造,2019年7月綜合體正式開業。“體育設施有其規律,平時人少、白天人少,周末和節假日人多、暑假人最多。”董曉飛介紹,在去年暑期高峰時,每天客流量超過萬人。但突如其來的疫情,還是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這里的客流,今年暑假,沒能恢復到去年的高峰水平。在堅持之中,韩国一级黄色片體育在玉泉營利用老廠房改建的新綜合體還是開業了。“體育,現在越來越被北京市民接受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隨著北京的發展,以前地處城郊的老廠房,現在很多都地處人口稠密區域。我們垡頭這個地方,到地鐵雙合站直線距離只有不到500米。”
■享成長
十二年磨礪感受體育力量
與永大路、化工路相比,石門中路的地理位置更佳,這里緊鄰東四環,在CBD輻射范圍內。早在十二年前,這里就有一家從老廠房改建而來的體育設施——奧萊體育,它的成長經歷更能體現體育的力量。
奧萊體育如今在北京業余足球圈和攀巖圈已經小有名氣,但當它在2008年誕生時,還很少有體育設施開設在老廠房內。
“我第一次去印象就挺深刻的。”球齡超過20年的小侯,至今還記得從四惠橋下七拐八繞地找到石門中路,第一次來到奧萊體育,“一進去,就看到馬拉多納的大幅涂鴉,館里是動感的音樂,一邊是攀巖的,一邊是踢球的。那時候,北京室內人工草皮足球場還是個稀罕物,這種帶點工業元素,又時尚的地方就更罕見了。”
十二年后,奧萊體育已經搬離石門中路,在北京發展出多個運動場館。在酒仙橋京物大廈院內,記者找到了奧萊體育的負責人劉永。還是老廠房,還是室內足球和攀巖,一切好像回到十二年前。
“當時,我們是石門中路那個院子里第一個入駐的。”劉永不是體育專業出身,卻感受到了體育的力量。那個大院先引來的運動人口,然后是更多關注,最后吸引來更多機構,發展成了辦公園區。
十二年成長也有坎坷。為了增加收入,能同時接納羽毛球、籃球和足球,劉永曾把足球場的草皮鏟掉,換成塑膠地面。他還曾想把攀巖墻挪走,改成辦公室出租。“但是有巖友跟我說,‘哥,你這兒拆了,我們就沒地兒去了’。”劉永說干體育的人有一股執著勁,“這么多年過來,看著體育越來越融入大家的生活,我居然有點責任感了。”
■表心聲
熬過疫情后盼有更多幫助
在許多老廠房改建運動場的成功案例背后,亦有不少轉型失敗退出的場館。在與經營者們交談時,記者得知,場館消失的原因多種多樣,能熬過來的也希望能盡快擺脫困境。
疫情來臨,容易造成人員聚集的體育設施統一關閉。疫情趨緩,像足籃球這樣對抗性的體育場館,是最后開放的。有經營者說,業主方減免租金的力度不大,有些只減了半個月租金,“業主方減免的少,我卻還要給合作的體育培訓機構多減免一點。不減不行,他們如果撐不下去,我們也完。”
某經營者透露,老廠房改成體育設施,前期硬件投入很大:“而且這些投入搬不走。所以,我們在業主方面前很弱勢。當然,業主方也不容易,他們租給我們搞體育,還是租給別人搞其他項目,都是收租賺錢。別人可以把10米高的廠房隔出三層,多搞點開發。而我們就需要這個大挑高空間。因此,業主一漲租金,我們搞體育的先扛不住。”
此外,廠房是工業用地,改成體育設施后并沒有改變土地性質,很多普通體育場館內可以享受到的補貼和減免,這些老廠房改成的體育館也無法享受。
某經營者坦言,“這些年疏整促,北京有大量的老廠房存量空間,很多位置和條件不錯,市民們也有健身需求。我們希望,除了鼓勵還能再多一些幫助。”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孫毅 文并攝
a级黄色片體育綜合體,便民惠民利民體育,體育場館運營